

單刀圖說自序
唐有陌刀,戰陣稱猛,其法不傳。今倭國單刀,中華間有得其法者,而終不及倭人之精。每見單刀高手,平日侈言破槍,及至赴敵,莫不擎槍而往,則其實用可知矣。
蓋短器降長,惟碓鬥壅塞槍,至於不能出後手,乃為短器所困。行列稍疎,短無破長之理。遊塲槍之受破者,惟一單撒手,至於閃賺顛提,則槍猶畏之如虎,況單刀乎?
程冲斗刀法,惟破單撒手,其疎可知。余法不然。單刀敵輕長之器,則避其虛而擊其實。何也?槍之虛處,變幻百出,必非刀所能禦;而實處惟有一杆,苟能制之,則無以用其虛矣。單刀敵短重之器,則避其實而擊其虛。何也?大棒、鐵鞭、長斧、木钂,不可直當,必先斜步偏身,避其重器,擊其身手,乃可必勝。
擊實之法易見,而擊虛之法則在斫其槍杆。槍杆被斫,不斷折必粘住,杆被粘住,則不能閃賺顛提,刀更進步,必傷人矣。削亦可粘槍,而勢力不如斫大,進步又拙,是以次之。勾、革皆用刀背,槍得滑去,百變生焉。
余選刀法十八勢,從下斫上,則有左右撩刀二勢。從上斫下,則有朝天、斜提二勢。削槍,則有左右定膝勢。出入於六勢之間,而可上可下、可左可右、可斫可削、可進可退,則有二拗步勢。實用止此八法,餘十勢不過小變其形以眩人耳。
斫削、粘杆,余本得之漁陽老人之劍術,單刀未有言者,移之為刀,實自余始。安得良倭一親炙之。
壬寅八月望前五日 古吳滄塵子吳殳一氏修齡譔
單刀手法說
單刀手法向有提下、勾上、革左、革右之類。余以其不能制槍,故皆不取。唯倚劍術,斷取冲斗「斫削、粘槍」二法用之。
斫削者,刀之大端也。然有大必有小,而後嚴固逸豫。故又取棍之「雞啄粟」、槍之「海馬奔潮」以輔之。蓋審勢必勝,則竟用斫削。若非可必勝,半虛半實,則此二勢實能羈縻聯絡於其間,以俟可乘之隙。若遇拙槍,二法即可勝也。
斫有上斫、下斫。上斫、下斫各有左右,而又皆有 子勢。子勢者,如子之輔父,非二非一也。削有上無下,而上又有左右,亦有子勢。拗勢出入乎左右之間,如月之有閏,以成歲也。
左上斫有「斜提勢」,右上斫有「朝天勢」;
左下斫有「左撩刀勢」,右下斫有「右撩刀勢」;
左削有「左定膝勢」,右削有「右定膝勢」;
閏法有「拗步削勢」、「拗步撩勢」。
而「左獨立勢」則「朝天勢」之子也。「低看勢」則「左定膝」之子也。「上弓勢」、「外看勢」,則「右定膝」之子也。「按虎勢」、「拗步單撩刀勢」,則「左撩刀」之子也。「入洞勢」、「擔肩勢」,「單提刀勢」、「單撩刀勢」,則「右撩刀」之子也。
此十八勢,習之精熟,雖未能真合於倭法,而中國花法,皆退三舍矣。
單刀法十八勢
左定膝勢
槍來,將身坐後,成「低看勢」,用「寒雞點頭」手法。又深來,退前足成「上弓勢」。極深來,然後削之。凡削後進步,用「海馬奔潮」。

右定膝勢
上勢進後足,成此勢。用法與「左定膝」同。

拗步削勢
法見序中。

拗步撩勢

斜提勢
先立「上弓勢」,槍劄脚,刀提開,倒身誘之,成此勢。槍必深入,刀移前足,於左進右足,從上斫之。

朝天勢
槍右來,前足開左,進右足,拗斫之,名「左八字」。槍左來,前足開右,進後足,順斫之,名「右八字」。「獨立勢」用法,不出於此。
移前足,進後足,刀從上而下,可變「右撩刀勢」。

左撩刀勢
開右門,槍來,前足開左,進後足,刀自下而上。

右撩刀勢
大意同上。此二勢,倭之絕技也。

獨立勢

低看勢

上弓勢

外看勢
此勢直立,誘槍戳來,然後蹲坐,成「上弓勢」以削之。蓋槍高身低,乃便於削。

按虎勢
開前足,即「單撩刀勢」。開前足,進後足,即「拗單撩勢」。

拗步單撩勢

入洞勢
「入洞、擔肩、單提」,皆變「單撩刀勢」,只進一足,即「拗單撩刀勢」。

擔肩勢

單提刀勢
此「右撩刀勢」為第一。

拗步撩刀勢

單刀圖說後序
槍若單撒手直進,刀之勾革足以制之。槍若閃賺顛提虛進,刀之斫削足以制之。而更可畏者,則在槍大封大劈,蓋去身既近,而上下左右處處攔截,不可得進步,又處處可以發戳,不知倭人有何良計?若惟余所遇之刀師,言此,未有不嘿然者。余故曰:「刀無破槍之理,槍拙而被破,非刀之能也。必也,碓鬥壅塞,至槍不能出後手,乃為刀之勝場。而劫營巷戰,亦其類矣。」此非空言,蓋以余之槍破余之刀,而深見其甘苦者也,敢不詳說之,而誤後人乎。
滄塵子吳殳一氏修齡譔